发布日期:2022-04-12 09:55:30
浏览次数:0次
在冷冻保存过程中,避免生物样本受到冰晶损伤非常重要。
对于大多数生物来说,身体结冰都是致命的,但是却有部分耐冻生物可以忍受部分体液结冰。如北美的木蛙(阿拉斯加树蛙),在气温降到零度的10分钟内,它的皮肤就开始慢慢结冰,在3个小时内,它的血管、心脏甚至大脑都会停止运作,最极端的情况下,身体的70%都会冻结,变成一个坚硬的小冰雕,但是它并没有死,在气温回升后的几个小时内,木蛙就会自行解冻,满血复活。
借鉴耐寒生物的自适应低温保存方法,对于研发新型天然冷冻保护剂提供了宝贵的思路。
1969年科学家发现抗冻生物体内具有一类特殊的蛋白,称之为控冰蛋白。研究表明控冰蛋白可以与极微小冰晶结合,抑制其生长变大。因此学术界就提出了模仿控冰蛋白制备仿生控冰分子,应用于细胞的冷冻保存。
中科院化学所王健君团队成立于2010年,针对生物样本的冷冻保存,也是从研究控冰蛋白开始的。
王健君团队基于控冰蛋白在结构上具有“两面性”的特点,选择性地将其固定在基底表面,分别研究每一个面与水和冰晶的相互作用,结果表明,控冰蛋白的冰结合面能够促进冰晶形成与生长,而非冰结合面能够抑制冰晶形成与生长,相关研究结果发表在美国科学院志。这一研究揭示了控冰蛋白的作用机制,解决了学术界多年来关于控冰蛋白作用机制的争议,也为仿生控冰分子的系统研究奠定了坚实基础。
在明确控冰蛋白的作用机制之后,团队又提出了仿生控冰分子的设计原则,并进行了大量的实验验证,实现了对冰晶形貌、尺寸和生长速度的有效控制。此外还从实验上探测到临界冰核的存在,这是一个纳米和纳秒尺度下的状态,从而证实了一百多年前Gibbs等人提出的经典成核理论的普适性。王健君团队的上述研究成果发表在国际顶级学术期刊Nature上,引起了国内外的广泛关注。
团队在基础研究取得突破之后,与辅助生殖、细胞治疗、再生医学、畜牧育种等多个领域的伙伴合作,针对卵母细胞、精子、免疫细胞、干细胞、以及多种组织等不同生物样本,形成了系列专用的仿生控冰冷冻保存试剂方案。
团队研发的仿生控冰冷冻保存试剂,摆脱了传统“玻璃化”冷冻技术的束缚,试剂成分安全,不含DMSO,减少对生物样本的损伤;解冻复苏后,细胞等生物样本的的存活率高,存活效果好。